当前位置:主页 > 国内经贸 > “世界鞋厂”的破局之道 产业升级从材料做起

2008-08-13

“世界鞋厂”的破局之道 产业升级从材料做起

 

   珠三角制鞋业,占据全球制鞋业约1/4的份额,而东莞厚街更有“世界鞋厂”之称。近年,受人民币升值、生产要素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世界鞋厂”直面“最严峻”的时刻,企业主们躁动不安。留守还是外迁?如果留守,如何渡过难关?如果外迁,迁到哪去?

    [港企思路]专攻高端,开拓内销 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双转移”政策无疑指明了一定方向。但企业主们仍不乏疑虑。

    “在广东发展当然会比其他地方适应,起码这里很多人都讲广东话,去到外省沟通难。”香港半岛鞋业董事长方志刚方志刚同时也是香港鞋业商会会长,他说,据他了解目前在珠三角的港资鞋企极少数会考虑转移。“港商的特点是在魄力、思维方面都比较保守。”

    “现在这里的纸盒厂、鞋跟厂都很方便。还有管理层,干部、厂长会不会跟你一起转移?这样的团队要一两年才能建立起来,里面变数太多了。”方志刚的感叹正是大多数保守的港资鞋企所考虑的。“以过往经验来看,政府承诺商人建厂,建好后没有周边的产业配套,商人未熬到政府建成完善配套的那个阶段都已经倒闭了。”

    “保守”这个词方志刚提了多次,但目前的大环境并没有给予港资鞋企充足的时间想清楚。“生产的鞋今年比上一年同期贵了30%以上,没有一个买家可以接受到,国家有政策变动,国际环境又有其变化,这是大家都预见不到的。接单、采购、零售根本无法立刻适应,整个价值链出现断层环节,现在是很严峻的时刻。”

    据了解,在现实的煎熬下,港资鞋企大都还没迈出转移的步伐,他们更趋向于提升自身的产品档次,留在珠三角。方志刚的做法是一方面专攻海外高端市场,提高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在国内建立自有品牌,开拓内销。“其实我并不看好内销市场,但多一个机会多一条出路。”

    也有港资企业已经实施了转移,但只是“保守”地迈出了一小步。港资企业励骏鞋业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刘敬贤表示,举家搬迁,但要真在新的地方重组一套班子,谈何容易。

    “因为习惯了在本地的生活,很多员工不愿意搬走。”最后刘敬贤决定在南海仍然保留旧的厂房,留一部分工人;同时在鹤山租用新的厂房,新招一批员工。客户要参观考察,就带他们来环境优美的新厂区。“但因为形象有了扭转,今年的销售额同比增长了80%.”

    [产业园现状]审势笃行,等待发力

    建好了厂房,定好了大方向,主动出击积极招商。粤西粤东的一些产业园对上述珠三角鞋企的想法不无考虑。但是现实操作起来,难度比他们想象的还要大。

    2007年8月11日,中山火炬(阳西)产业转移园区提出了打造全省制鞋基地的目标。“现在暂时不做了,产业链配套还不成熟。”该园区事务副总朱建诚指出,当时提出打造制鞋基地的初衷是利用当地的劳动力,解决鞋企招工难的问题;同时,毗邻中山港港口的地理位置非常适合以出口外向型企业为主的制鞋业。

    “很多港资鞋企老板来看过,但最终还是打消了转移的念头。”朱建诚表示,鞋企转移到粤西,的确能解决劳动力招工问题,但随着新的劳动法出台,目前鞋业要面对的是劳动力成本问题,而非能不能招到人。“劳动法,加重了他们心态上的压力。”

    朱建诚还谈到粤西地区物流配套的问题。“制鞋业的物流成本高,还有长期运营成本上的考虑。”朱建诚表示,目前产业转移园把新目标定在吸引珠三角电子及食品加工行业上。“电子业对劳动力数量的要求不高,多为精细化产品,集成度高,物流运输成本低于制鞋业。”选择食品加工行业则考虑到粤西地区的水产、农产品资源丰富,食品加工企业可以就近取材。

    一些规模较大的制鞋企业,许多配套可以自己来完成,转移的动作已然在进行中。7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在广东就经济运行情况进行调研,其中一站就是东莞华宝鞋业有限公司。华宝鞋业是一家产品出口的企业,隶属华坚集团。华坚集团总裁特助陈丹说,企业的转移早在5年前便已经开始了,目前中低端产品的制造基本都转移到了江西赣州。“在建厂房之余,我们可以自建配套。”据陈丹介绍,华宝江西厂区的水运比较便利,所以物流因素对企业影响不大。“我们在江西那边建立了二十几万平方米的工业厂区和生活区,为了稳定员工我们建了幼儿园、医院等等的设施。”

    然而这并不是珠三角大部分鞋企能做的事,他们以中小型为主,即便亟待转型和转移,依然在等待许多问题的答案。

    产业园也在等待答案。“我们是第一批转移的,走了三年,走得很辛苦。”朱建诚表示,目前中山火炬(阳西)产业转移园区下一步动作主要在看省里的政策动向。“转出地利益、接收地利益、企业利益,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很高兴省政府意识到产业转移不是一个文件就能够解决的,现在落到了实处。”据朱建诚透露,目前省里正在搞竞争性示范园区,会在粤东、粤西和粤北各找一到两个园区作为试点。“我们参加了竞争,目前14进6已经通过了,5号会进行6进3,如果成功了,就会成为省示范园区。”

    脸谱1 转移“门面”沿用厂房

    励骏鞋业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刘敬贤的鞋厂是1997年成立的,开始时候效益不错,可到后来他发觉厂子的竞争力开始弱化,寻求原因,其归结为是位于南海的厂房太旧,环境不好。客户总是信任规模大、设施完善的企业,所以往往选择和大厂签约。虽说自己的产品质量并不逊于其他大厂,可就是在形象方面吃了亏。2005年,刘敬贤决定对症下药,换个厂区。一系列考察之后,江门鹤山成为其最优选择。

    最初的决定是举家搬迁,最后刘敬贤决定在南海仍然保留旧的厂房,留一部分工人;同时在鹤山租用新的厂房,新招一批员工。客户要参观考察,就带他们来环境优美的新厂区。“其实鹤山的运营成本并不比南海低,”刘敬贤表示,“但因为形象有了扭转,今年的销售额同比增长了80%.”

    据刘敬贤介绍,以前企业的市场主要是面向内地和香港,但是现在将客户区域进行了延伸。市场涉及澳大利亚、南非、西班牙、中东、香港、大陆等众多地区,销售中心也从内地转移到海外,海外的销量也占到了70%.同时企业又推出了符合潮流的休闲鞋作为拳头产品。

    脸谱2 产业升级从材料做起

    华坚集团华宝鞋业的迁移早在2002年就开始进行。现在留在东莞的都是其集团高附加值产品的中心,而一些中低档产品的制造基本都转移到了江西赣州。

    “企业要更具有竞争力,就要做自己的品牌,在各个方面进行升级。”华坚集团总裁特助陈丹介绍说:开发过程的技术工作中也可体现产业升级。比如做劳保鞋,以前都是用钢板做鞋底,但是改用高织无纺布来做,变轻了,也更舒适了。在材料升级上,要注重从内部挖潜。华宝专门做这些工作的研发人员就有2000多人。在产业链完善升级方面,企业从原材料抓起。

    陈丹进一步指出,很多企业都对银根收缩反应不过来,都是因为他们没有注意资金的循环积累。“我们则不同,光在设备改造这方面我们就投入了2000万美金,加强企业的竞争力。”陈丹如是说。

    企业尤其是制造业,通常利润只在3%到8%,上升难度相当大。陈丹表示,华宝的秘诀是扎扎实实地来做。“严格按订单上的条款去执行,也就不用怕因行业周期长而受到的不稳定因素的影响了。成本压力面前,不但要注意成本控制,也要让长期合作的合作伙伴能够生存下来,共渡难关,才会形成多赢。”

    脸谱3 “‘厚街制造’仍无可取代”

    方志刚是香港半岛鞋业公司董事长,同时也是香港鞋业商会会长。1993年,他到中山开厂,三年前搬到东莞厚街。在方志刚看来,厚街是全球鞋业最成熟的地方,很多五星级酒店聚集,有世界级的贸易公司聚集,还有很多买家聚集。厚街是无法取代的。

    “政府让企业做产业升级,不要做低端产品。但是双转移要考虑一连串的因素。”方志刚坦言,比如产业配套,现在厚街的纸盒厂、鞋跟厂都很方便,如果要搬,管理层,干部、厂长的意愿非常重要;建立一个成熟的团队需要一两年时间;另外,很多香港的鞋企在厚街建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转移起来十分困难。

    方志刚介绍,经验来看,商人往往熬不到政府建成完善的配套的阶段,就已经倒闭了。之前有重庆的政府官员给出了很多电价、租金等方面的优惠来招商,但是去了也没有用,那里连一间鞋厂都没有,去了也没人会做鞋,买个鞋跟都买不到,鞋自然也没法做下去。

    现在是很严峻的时刻。方志刚表示,其应对办法是自己开专业店、形象店、连锁加盟店,卖自己的牌子,主导开发、营销、设计。“这样的好处是不需要和别人议价,自主性提高了;二是多做内销;三是提高自己的服务。”方志刚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