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专题新闻 > 建材出口呈现六大新特征

2008-09-08

建材出口呈现六大新特征

 

    2005年出口税率调整和人民币汇率改革以后,建材及非矿商品出口总额增速下降,出口商品结构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倾斜,国内出口产地和出口国家地区呈现多元化趋势,建材及非矿商品出口进入新阶段。

出口增速放缓

    上半年建材及非矿商品出口85.9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8%,增长速度继续下降。上半年建材及非矿出口商品离岸价格平均比上年同期上升10.68%,建材出口如扣除汇率和价格上升因素,出口实物量实际上只增长9.1%。

     2005年和2006年,建材及非矿商品出口额占建材工业销售额比重从亚洲金融风暴前的7%上升到10%以上,出口已成为拉动建材工业增长的重要因素。由于人民币升值和出口增长速度下降,2007年以后建材及非矿商品出口额在建材工业销售额中的比重下降到9%。

人民币汇兑损失

     今年6月30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6.8591,上半年与去年同期相比,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平均升值9.3%。因人民币升值,上半年建材及非矿商品出口损失57亿元人民币。鉴于目前人民币升值“小步快走”的局面,对美元汇率到年底很可能跌破6.7,全年建材及非矿商品出口汇兑损失将达到120亿人民币.

     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压力下,建材出口企业被迫采用提高出口商品价格来应对,但出口商品的上升幅度受国际市场供需情况的制约。资源性商品和一部分缺乏竞争力的制品离岸价格上升幅度小于人民币升值幅度,比如非金属矿采选品和花岗石类制品,出口人民币汇兑实际损失不可避免;而国际市场短缺而且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建材制品,离岸价格上升幅度远远超过人民币升值幅度,出口价格的上涨弥补了人民币汇兑损失,比如玻璃纤维纱、钢化玻璃、水泥、陶瓷砖、大理石类制品等等.特别是平板玻璃和卫生陶瓷出口数量分别下降21%和5.5%,而由于出口质量和价格的提高,出口金额分别增长了2.4%和7.7%。人民币升值在客观上抑制了资源性商品出口,对调整建材出口结构,对建材工业产业结构升级有有益。


出口商品结构优化

     近年来建材工业产业结构优化,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产业地区分布趋向合理,为建材出口结构的优化提供了产业保证。 

     商品结构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产品方向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建材出口经历了第一次结构调整:建材制成品出口比重超过采选品,对建材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越来越显著,建筑用石和水泥产品逐步成为主要出口商品,在亚洲金融风暴之前一度曾占据建筑出口的半壁江山。新世纪以来,建筑卫生陶瓷、建筑技术玻璃、玻璃纤维纱及制品等商品出口快速增长,2007年建材制成品出口比重超过80%。今年上半年,建筑卫生陶瓷、建筑技术玻璃、玻璃纤维纱及制品等商品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33.5%、18%和30.9%,质量和品牌都有所提高,出口比重迅速上升,建材商品出口结构正孕育着第二次突破.高值低耗的出口商品结构也促进着建材工业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和低能耗方向发展。

出口国家地区多元化

     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今年上半年美国从我国进口建材商品金额比去年同期下降8.5%。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80%左右的建材及非矿商品出口集中在亚太地区,亚洲金融风暴以后,我国建材及非矿商品出口对象逐步走向多元化,2007年对亚太地区的建材及非矿商品出口比重已下降到51%。今年上半年由于对美国下降,对亚太地区的建材及非矿商品出口比重跌破50%,下降到47.8%.

     随着出口商品的多样性,建材及非矿商品出口对象也呈现多元化趋势,2000年以来,我国对欧盟、非洲、拉美、中东地区的沙特和阿联酋、俄罗斯和中亚五国建材出口大幅度增长,所占比重上升。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对欧盟出口的建材及非矿商品占总量的10%左右,现在已提高到18%左右;对非洲和拉美国家的出口比重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不足1%分别提高到今年上半年的5.2%和3.6%;对俄罗斯和中亚五国的出口比重从2002年以前的不足1%提高到今年上半年的5.9%(见图5)。今年上半年,对阿联酋和沙特建材及非矿商品出口占总量的4.9%,对印度、伊朗、卡塔尔、科威特等国的建材及非矿商品出口也在大幅度增长。

国内出口地区多元化

    国内出口地区尚未形成大的突破性变化,广东、福建和山东仍是建材商品出口的主要地区,其出口额占全国建材商品出口总额的60%左右,但中西部地区建材商品出口增长势头强劲,2008年上半年中、西部地区建材商品出口分别达到6亿美元和4亿美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9%和45%。特别是近年来俄罗斯和中亚五国经济复苏,新疆、内蒙古、甘肃等地发挥陆路毗邻优势,建材出口大幅度增长,形成了建材出口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