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展会展馆 > 中国会展场馆述评

2007-12-25

中国会展场馆述评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会展业在我国逐步壮大,成为近年来我国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中国的会展业在“十五”(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至2005)年间都取得超过14%的增幅后,2007年继续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就展览项目数而言,中国仅落后于全球第一的美国,而展览场馆数量则居世界第三,排在美国和英国之后。会展经济作为新兴的部门经济已在国民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上海、广东、北京、浙江、江苏、福建、山东、辽宁等省市会展业发展较快,已初步形成了以上海、北京、广州三大会展城市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和珠三角地区会展产业带。

  会展场馆是会展经济发展的载体被誉为会展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是展览业发展的基础 没有相当规模及其配套设施齐全的会展场馆就难以催生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展会。一段时期以来,随着我国各地一批新型展馆的建设及投入使用,现代风格的展览馆成为一个城市体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名片”。同时,作为会展行业发展的硬件设施,展览场馆的地域集中程度是会展业发展的方向标。一般而言,会展场馆集中的地区往往也是会展业发展的中心。会展场馆的区位布局对办展效率、办展效果、展会后场馆经济效益的发挥和会展经济的协调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展览场馆分布现状

  中国现有展览场馆的建设主要分成三个阶段:一是建国后为展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就,在各省会城市建设的省级展览馆(至今仍是一些经济相对不发达省份唯一的专业展览场馆);二是改革开放后在经济发达地区为促进经济交流建设的各种国际展览、贸易中心;三是近年来许多大中型城市规划以城市标志性建筑及对外展示形象的窗口为目的建设的展馆。截至到 2006 年,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大陆及港、澳地区的展览场馆共有162家,展览场馆在各地区的分布并不平均。

  总体上来看,华东地区由于地域的优势,地处沿海地带,社会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有较高的对外开放度在国际上有一定的知名度,产业优势明显。具有良好的城市形象和较强的城市吸引力以及完善的基础设施,高效的社会服务体系和优良的环境条件区位。由于在社会经济以及区位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优势,华东地区是展览场馆分布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该区共有会展场馆65个。在展览面积上,华东地区展览面积以30000平方米以下的居多,共有39个场馆,占场馆总数的60%。在空间分布上,则以上海及江浙地区居多,共有38个场馆,占场馆总数的58.46%。安徽省,江西省会展业相对不发达,展览场馆数量少,使用率也较低。西北部地区场馆数量较少。

  中国中南和港澳台地区气候温和,自然条件较好,投资环境优良,经济运行良好,因而,会展业较为发达,这一地区共拥有43个会展场馆。展览面积以10,000-80,000平方米居多,也不乏超过100,000平方米的展览馆,总体而言,会展业在该地区的发展很不均衡。中南地区的广东,港澳等地区(其中台湾省由于目前的特殊原因,其会展业的情况无法统计)的会展业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中南地区中其它地区如河南、湖南、湖北、广西等地的会展业发展水平比较低;海南则由于行政区域建立不久的原因,会展业也相对滞后。在展览馆的空间分布上,沿海经济发达的广东和香港特区的展览馆数量较多,因而会展经济也较发达。

  现阶段,西北是我国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自然条件较差,交通不很便捷,产业结构较也欠合理,展会硬件设施条件相对较差,相关的展览服务业也尚未发展起来,这些因素都阻碍了西北地区会展业的发展。总的来说,中国西北地区的会展业比较落后,从会展场馆来说,能够查询到的会展场馆只有11个,其中还包括了一些博物馆、广场等非正式会展场馆。此外,场馆规模也比较小。但是,随着国家西部开发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西北地区也将逐步成为会展的新热点,在西安,总投资达45亿元人民币的西安曲江国家会展中心已在2006年4月奠基,展馆面积10万平方米,据称建成后,将成为中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配套设施完备的国际一流会展场馆。

  华北部地区共有展览馆20个,展览面积较小,有68.75%的展览馆展览面积在10000-30000平方米之间。从空间分布上看,展览馆主要集中在北京市和天津市占该地区总数的61.11%。

  东北地区是我国传统老工业基地,它具有较强的工业基础,会展场馆大都集中在大连、沈阳以及哈尔滨等城市。

  如同西北地区一样,中国的西南地区在经济的发展方面处于比较低的阶段。作为会展业而言,它也处于起步的阶段。西南地区共有13个展览馆,不过,重庆、成都和昆明等三大城市就有12个之多,占92.31%。西藏尚没有会展场馆。

  从集群的中心来看,华东地区展馆相对集中在上海、浙江、江苏和山东等省市;中南和港澳台地区的展馆主要集中在广东、香港和澳门等地;华北地区的展馆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而东北地区的展馆则主要集中在沈阳和大连;西南地区的展馆主要集中在成都和重庆,相对而言,我国的西北地区比较薄弱,只有西安在会展方面拥有一定的基础。

 二、会展场馆经营中寡头竞争市场结构特征分析
  
  中国会展经济竞争市场结构相当复杂,其原因在于会展经济产业内部的主体呈多元成分结构,其中最具典型分析意义的是会展场馆的市场结构。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会展场馆为典型寡头垄断结构。

  1.性分析

  会展场馆寡头垄断者的市场行为呈现典型的相互间牵制和非价格竞争两个基本特征。

  以互相牵制的行为特征为例,会展场馆的寡头垄断者都是寻价者,他们对于自己所提供的场馆有定价的能力。当然,因为市场由数个场馆供给者,加上不同规模的场馆都是近似的代替品,所以他们的竞争行为会互相牵制,并对其它场馆的竞争行为的反应较为迅速而敏感。例如当某会展中心通过降低场地价格来竞争,其它场馆也会立刻反应采取同样的降价手段,否则他们便可能会失去市场的竞争力。在寡头市场中,我们观察到,中国会展经济产业中的场馆中心公司存在三种定价策略:即价格刚性、价格协议和价格领导。

  价格刚性:在寡头垄断下,没有一家公司能在价格战中得益,所以场地的租金相对地较稳定。

  价格协议:如果场地租金真的要有所调整,例如因成本上升而调整价格,各寡头垄断者可能会一起协商新的价格。

  价格领导:指寡头垄断者之间有价格协议,但价格的变动存在着价格领导的现象。通常最具实力的场馆公司是领导者,当他改变租金价格,其它公司会立即紧随。

  另一种竞争行为是非价格竞争。由于寡头垄断者不会贸然改变场地价格,于是多倾向使用一些非价格方式来竞争。如会尽量利用完善会展服务,专业化的会展和品牌会展制造差别,以维持自己的市场占有率。这方面,国外会展协会的在展会的分类管理和协调上具有较强的主导作用,从而避免了展览中心之间的相互竞争,促成了地区性的垄断。比如意大利和德国,各个展览中心和公司之间并通常并不就同类的展览展开竞争,而是各自经营自己的专业性市场。

  2.综合性分析

  会展场馆除了相互竞争以外,各地区间的场馆合作也是一种经营模式。2006年6月14日,12家展馆在深圳签署了《中国展览馆相互推广合作协议》,合作旨在于将深圳会展行业的品牌在打出去的同时,寻求一种更深层次的合作模式,以求在日益竞争激烈的行业中拓展更大的生存空间。由于每个展馆都有自己的特点及生存发展的环境空间,在企业不断发展的同时,必然遇到很多虽各有不同却不无共性的问题。据分析,此次展馆合作有两点值得关注。

  一是合作“门当户对”。合作伙伴的选择侧重于中东部地区的展馆,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不大,在合作上可以平衡各自的需求。

  二是合作“利益互补”。12家展馆地理分布均匀,相距适当,都是各地展馆中的翘楚,也是各地会展业中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展馆更多的是维护区域内属于自己的利益,他们经营的展会很少重叠、冲突,所以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在彼此经营好一方的同时,这更像是一种尝试性的扩张。

  当然,展馆合作问题仍然存在许多隐忧,制约着进一步的发展。

  一是缺乏长远规划。由于国内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会展业发展的不平衡,传统发达的所谓一级会展城市及新兴的二级会展城市基本分布于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而深圳合作模式的诞生伊始,便已将一些会展业欠发达地区排除在外,这虽然有经济发展不平衡及为保证合作顺利开展等客观原因,但似乎功利色彩过浓,同时也不利于会展业发达城市与企业扩大在西部会展业欠发达地区的影响力。同时,国家开发西部计划政策的启动,也预示着未来国家在政策、物质等方面,将对西部给予大力倾斜与支持,可以预见,未来的西部经济发展将具有极大的上升空间与发展潜力,西部的会展业同样如此,如果深圳合作模式不能长远预见,早做规划,那么势必会亡羊补牢。

  二是协调缺乏可操作性。目前这种合作模式的管理还比较松散、缺乏统一协调,也并没有一个完善的专门机构来管理协议内容的实施,在涉及展馆宣传、自办展招展、展会推介、广告等诸多方面后,如此全面的合作,细节上究竟怎么样来落实,如何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等等都是存在的问题。在未来的合作过程中,各方所需是否能够得到平衡,都有待于进一步观察证明。

  三、会展场馆建设的问题剖析

  在中国近期宏观调控的对象中,会展场馆也位立其中。然而,2006年度场馆建设尽管受到宏观调控的影响,但是各地场馆建设温度未降。据商务部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3年底,全国各地已建成展览场馆212个,分别比2001年和2002年增长81.2%和20.5%。总建筑面积达601万平方米,使用面积为376万平方米,展览面积251万平方米,分别比2002年增长了33.5%、41.07%和39.6%;分别比2001年增长了131.8%、145.3%和133%。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正在建设或规划在三年内建成展览场馆的展览面积将超过100万平方米。2006年,东部地区会展场馆建设有降温迹象,不少地区只是延续以前的“二期工程”,但也有新的项目出台,如南京新会展中心。而中西部地区场馆建设热情不减,2006年4月开工的西安曲江国际会展中心,投资45亿元,占地1240亩,展馆面积10万平方米,将成为我国西部规模最大、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会展场馆;武汉国际博览中心也于去年底动工,总投资70亿元人民币,场馆面积将达20万平方米。德国展览集团规划的武汉CBD会展中心将有仅3万多平方米的展出面积。

  我国会展场馆建设总体上已出现“失衡”状态,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依据:

  一是总量“过剩”。尽管中央不断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但是由于已经在建和规划设计的展馆数量与面积仍是一个不小的数字,所以2006年展馆的扩增具有很大的惯性。2006年,我国展览面积超过了350万平方米。而作为国际上展览业发展最好的国家德国,其全国展览面积仅250万平方米,展馆平均面积在10万平方米以上。但我国展馆单馆面积小,80%的现有会展场馆的面积在2万平方米以下。

  二是布局不合理。目前,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会展需求旺盛,展馆供不应求,北京的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使用率几乎100%。而相当一部分城市展馆使用率十分低下,展馆闲置率较高。全国绝大多数展览馆平均使用率只有10%左右,不到 15%。

  三是运行效率偏低。从增速看,展馆的年递增率大大高于展览项目的年递增率。与展览场馆面积急剧增长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近年来展览场馆总收入增长缓慢。根据商务部的统计,2001年全国展览场馆收入为16.86亿元,2002年略有上升,达到20.11亿元,2003年全国展览场馆的总收入仅为20.12亿元,与2002年基本持平。但展览场馆平均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收入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01年以来,年降幅超过25%。许多地方展馆因展览项目少,面临“吃不饱”的困境。长沙、武汉、桂林等地的部分展馆,每年承办的展览项目少,运营效率偏低。

  综上所述,中国会展场馆在会展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应予以充分发挥,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城市政府在建设会展场馆时要综合考虑其区域经济的特点、条件和展馆布局等要素,科学、合理前瞻性规划;会展场馆更要关注如何提高服务水平,打造品牌展馆,在竞争中获取优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