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会展知识 > 会展发展 理论先行

2007-12-25

会展发展 理论先行

 伴随着会展业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进程的深化,中国会展市场目前已经步入了对内“群雄割据”、对外“与狼共舞”的竞争格局。越来越多的会展企业已经认识到,单纯凭靠以往的经验已经不足以应对日趋严峻的竞争环境,能否系统掌握会展活动运行规律、能否运用前瞻性的思维来组织和经营展览会已经成为会展企业能否赢得竞争的关键因素。因而,加强会展理论研究,探讨会展经济规律,通过新的理念和思维全面提高会展从业人员的素质,已经成为促进中国会展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全面提高中国会展业国际竞争力的当务之急。

  会展发展 理论先行

  一、加强会展理论研究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谈及理论研究,不少从事实业的人总是将其与“空洞无物、闭门造车”等贬义的评论联系在一起。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诚然,由于个别研究人员理论水平以及研究态度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少数研究成果确有“空泛”甚至“误导”之嫌,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事实上,理论研究是探索事物发展规律的重要途径,科学会展理论对指导会展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以及对指导会展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具有重要价值。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中国会展理论研究长期处于被人遗忘的角落。只是近五年左右的时间高校以及科研院所才正式设立专业的会展研究机构。中国会展理论研究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国会展业特殊行业背景有关。业内人士众所周知,中国会展业是在以“行政审批”为特征的政府主导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许多会展企业在行政垄断资源的支持下生存和发展。这种特殊的生存环境导致了它们并不存在生存的压力,自然也缺乏对新理念、新思维以及新方法的需求。

  不过,随着近年来会展业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中国会展业的运行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在宏观层面,会展业打破了行政主导型运行机制的传统框架,加快了市场化和国际化发展的步伐;在微观层面,以争夺“行政垄断资源”为主的经营模式正在逐步被以争夺“市场资源”为主的经营模式所取代,国有、民营、股份、外资等各种经济成分的会展企业共同竞争的市场格局基本形成。

  中国会展业对外开放的加速以及宏观运行机制的转型,不仅为行业宏观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对会展企业的传统运作模式同样提出了挑战。这些新的课题与挑战决定了中国会展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冲破传统理念和管理模式的束缚,寻求新的理念、新的思维和新的方法。会展理论研究近年来之所以得到了政府、协会以及企业等层面人士的高度关注,这是其中最根本的原因。

  二、会展理论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从根本上说,会展研究是一种应用研究。会展活动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会展理论研究的目的不是将会展发展成为一门独立性的基础学科,而是利用已有的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基础学科的理论构架,探讨会展活动的发展规律和社会影响,从而达到推动会展产业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目标。因而,会展研究重在务实,研究人员要立足于实践应用进行研究,而不能空谈说教。从我国会展活动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出发,我认为现阶段会展理论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宏观政策研究。宏观政策研究是从政府以及行业协会等宏观视角,对规范和促进会展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游戏规则”进行的研究。宏观政策研究的内容具体包括产业规划、产业政策、法律法规等多个层面,研究目的在于构建一个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行业管理体制。现阶段会展业宏观政策的研究之所以非常重要,主要是因为中国会展业目前正处于从传统的“行政主导”体制向“市场主导”机制的“过渡期”。在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以“行政审批”为特色的旧的市场秩序虽然已经打破,但是以“市场竞争”为主导的新的市场秩序尚未形成。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游戏规则”的缺失,是近年来盲目建设会展中心、展会知识产权侵权、重复办展、不正当竞争等恶性事件频繁发生的重要根源。因而,加强会展业宏观政策研究,探讨国内外会展宏观管理之道,以构建符合市场化和国际化发展道路的制度构架,是成为当前会展理论研究中的重中之重。

  (二)企业管理研究。企业管理研究是指为提高会展企业竞争力而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战略、顾客、市场、组织、激励、融资以及风险控制等微观领域进行的研究,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会展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之所以需要加强会展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因为中国会展业无论在改革还是在开放方面都属于相对滞后的领域,绝大多数会展企业既缺乏市场竞争的洗礼,又缺乏与跨国会展企业抗争的能力。而中国当前的会展市场,既在市场化改革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初步形成了国有、民营、股份等多种经济成分的会展企业共同发展的竞争格局,同时也开启了允许跨国会展巨头进军中国会展业的大门。在新的竞争环境下,会展企业单纯凭借边干边学过程中积累的实践经验已经难以应对竞争的需要,因而如何从更深的层面上探讨会展企业的经营管理策略和技巧,以提高中国会展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自然是现阶段会展理论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三)教育和培训研究。在知识经济和现代信息社会的大背景下,“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没有一流的会展人才,中国无法培育出有竞争力的会展产业。那么,会展人才来自何处?除了从业人员的边干边学之外,专业化的教育和培训自然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为了推动中国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2002年以来中国已经有60余所普通高校以及职业院校涉足了会展教育,每年招收的学生超过3000人。虽然会展教育的蓬勃发展使人们看到了从根本上缓解会展专业人才不足的希望,但是在高校教师同样是“半路出家”的情况下,如何才能使高校培养的人才更好地符合行业的需求呢?显然,会展教育和培训水平的提高同样需要依赖于会展教育和培训领域的理论研究。所以,结合国内外会展教育实践,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会展教育和培训的内容、方式和方法,既是近阶段会展理论研究的重点,同时也是全面提高中国会展教育和培训水平的难点。

  三、推进会展理论研究的对策措施

  既然理论研究在推动会展产业发展中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那么,如何才能推动我国会展理论研究水平的提高呢?显然,单凭个别人士的 “呼吁和倡导”是难以实现的,只有从官、产、学、研等各方面采取切实措施来调动研究人员的积极性,才能够从根本上促进会展理论研究的发展,推动中国会展理论研究迈上一个新台阶。从我国近年来会展理论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出发,我认为目前应当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

  第一,提高官、产、学、研等各界对会展理论研究重要性的认识,大兴会展业的调查研究之风。中国会展理论研究之所以相对滞后,关键的一点是在过去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官、产、学、研等各界人士几乎都缺乏对会展理论研究重要性的认识,简单地认为会展活动是一种“操作性”和“事务性”工作,不需要进行专门的调查和研究。只是近年来伴随着经营环境的变化使不少企业已经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经营压力的情况下,会展业的理论研究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因而,只有提高官、产、学、研等各界对会展理论研究重要性的认识,并从多种层面对会展理论研究工作加以支持,中国会展理论研究才可能出现突破性的进展。

  第二,采取切实措施,构建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队伍。会展研究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决定研究成果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没有一流的研究队伍,就不可能产生一流的研究成果。然而,从我国近年来涉足会展理论研究的人员构成看,理论素养总体偏低,真正接受过系统的理论训练的“高学历”与“高职称”专业人才非常匮乏。近年来中国会展理论研究虽然从表面上看“欣欣向荣”,但真正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寥寥无几”,其中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高素质的研究队伍。因而,从社会荣誉、研究经费、学术地位等多角度采取切实措施,鼓励更多高素质的研究人员加入到会展研究的行列,是推动中国会展理论研究健康发展的根本举措。

  第三,多方面筹集资金,加大对会展研究活动的资金支持力度。研究经费是调控研究活动的重要杠杆,会展领域之所以缺乏高水平的研究人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会展研究工作起步较晚,各级科研基金管理部门对会展研究的资金支持力度不够,从而无法对高水平的科研人员形成吸引。为改变这种状况,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以及各地方的相应研究经费管理机构需要加大向会展研究的倾斜力度,切实解决会展研究难于立项的问题。除此之外,会展企业以及各级政府部门同样应该从各自需要出发,提出研究课题,并给予相应经费支持。只有拓宽会展研究的资金渠道,才能够确保会展研究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第四,打破“专家搞研究”的传统观念,鼓励从业人员参与研究。不少人有一种传统观念,认为理论研究是“专家的事”,会展企业工作人员仅仅是一个“做点实务”的人,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诚然,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业研究队伍对提高整个会展研究水平至关重要,但是如果没有广大从业人员的积极参与,对实践具有较强指导价值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将难以形成。事实上,很多应用型理论研究成果都是在“边干边学”的工作过程中完成的。所以,会展理论研究作为一种应用型研究,只有调动更广大的实际操作人员参与研究的积极性,中国会展理论研究水平才能够更加符合实际,并迈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