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纪80年代末至今的20年间,陶瓷产业的发展经过几次大的波浪式叠加,粗放式的发展已形成了世界性的产业规模。产品品种齐全,产业配套完善,多个产区重复发展,形成了广东、山东、河北、华东、福建、四川等传统产区及近两年来的江西、湖南、辽宁、山西、内蒙及湖北、河南等新崛起的建陶产业新兴区域。但这种粗放式的发展受产业调整政策及资源能源的约束,继续这种发展已到了一个极限。即使产业转移,不外乎把一种模式简单或包装后的一种复制。从目前高安、法库等新兴产区的陶业建设看,仍然无法突破这种传统模式的瓶颈。所以,在产业调整及国家宏观调控和世界经济违纪的环境下,业内人士惊呼:冬天来了!而且这个冬天将是比较漫长,众多陶企不得不减产停窑裁员,面对行业的洗牌。回首自己,在冬天的寒流里,自身企业实在不具备抗寒御冷的能力。说得调侃一点,值得骄傲与自豪的东西并不多。从目前的整体经济状态看,陶瓷行业要想走出目前的低谷,仅靠等待观望,比拼实力,是难以完全实现的。正如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改制转型,产业发展必须寻求新的突破点。
以广东佛山为例,当年石湾的国有陶瓷企业在改制转制的大潮中,坐等观望,等国家政策的“救市”,而与石湾一河之隔南庄,通过银行贷款、个人集资、员工身份置换购买、国有资产赎买等,几乎在一夜之间完成了国有制向民营的转型,所以在后来的南庄迅速崛起成为“中国建陶第一镇”的时候,昔日的菜农穿起笔挺的西装不停地为自己的企业剪彩。而曾几何时颇具优越感的“石湾人”,开始跨过南石大桥加入了去南庄陶企打工的行 列。国有陶企风光不再,而南庄、西樵、小塘等地的陶瓷企业过得红红火火。因为在当时开始实行市场经济的大气候下,国有体制已经不再适应陶瓷行业的发展。这个突破就是改制转型。
从行业的发展历程看,许多优秀的企业家,在当年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市场需求越来越旺的形势下,开始思考仅靠压机越来大,窑炉越来越长的发展思路显然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于是,陶企的发展 中开始出现了展厅建设、品牌建设乃至一个企业多品牌化的发展。各种广告宣传、活动策划,蓬蓬勃勃。行业的发展呈现出崭新的局面。
这一次的产业遇冷,想要从根本上突破困境,正是要寻求新的突破点,产业发展要想再次获得大的提升,就要从产业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从产品繁杂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从品牌密集型向品牌强势型转变。而突破点可以选择兼并、收购、股份制改造、国际化合作等。只有这样,淘汰掉大部分低端企业,资源、能源、资金的合理利用,才能使陶瓷产业获得全面的发展提升,从而由做大升化为做强。这才是产业长远发展的根本途径。